千年文脈"流動"起來 河北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



河北廊坊市青龍灣減河。 河北省文物局供圖

長城網4月18日訊(記者 胥文燕 路欽淋)大運河,一條見證瞭兩千多年歷史的長河,一條負載著古中國政治、經濟、科技、文化的長河,是一條“活著的”遺產走廊和生態走廊。2017年2月和6月,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兩次做出重要批示: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;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,是流動的文化,要統籌保護好、傳承好、利用好。這標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拉開瞭序幕。據瞭解,目前,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帶(河北段)文物保護利用總體方案己完成初稿,大運河邢臺段、邯鄲段以及大清河文物資源調查已經啟動。

繁忙的運河。 河北省文物局供圖

悠悠運河逾千年 見證歷史滄桑

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,始建於公元前486年,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、規模最大、線路最長、延續時間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,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漕運通道和經濟命脈。

2014年6月22日,正在卡塔爾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佈,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。至此,中國大運河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,也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。

河北境內大運河始於東漢末年,至建國初,仍具有較強的通航能力。由北運河、南運河、衛運河、衛河等河段組成,流經廊坊、滄州、衡水、邢臺、邯鄲等5個市,總長近六百公裡,溝通海河和黃河兩大水系。

從楊廣三下揚州,到乾隆六下江南;無論是磁州窯的水運外銷,還是泊頭火柴廠的選址;從最早的禦河到如今的中國大運河,大運河為河北這片土地留下瞭豐富的印記。如今,古碼頭、古炮臺、古碑刻、古城鎮及古村落等遺址,橋、閘、壩、倉、寺觀、塔等豐富的文物,完整的人工水利體系以及隨之而來的自然、生態、生產生活、對外交流的變化都是深刻的。

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,河北省境內大運河段基本沒有改變航道,原生態遺跡較多、對運河的改建較少,進而以其樣態真實、遺址類型齊全、價值較高在中國大運河中占有重要位置。

謝傢壩。 記者 胥文燕 攝

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“河北文章”

2017年7月18日,省長許勤主持召開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聯席會議。他強調,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,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,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,切實把大運河保護好、傳承好、利用好。

據河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王離湘介紹,目前,我省大運河文化帶(河北段)文物保護利用總體方案己完成初稿,啟動開展瞭邢臺段、邯鄲段以及大清河文物資源調查,加強瞭文物安全管理,建立健全瞭文物保護和河道管護長效機制。

“河北是最早啟動和完成大運河資源塑膠熱融押出調查的省份,也是較早完成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的省份,各項工作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。”張立方說。

2001年河北對運河就進行過調查,開展瞭課題研究。2006年,大運河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2014年申遺成功。河北南運河滄州-衡水德州段(河北部分)、連鎮謝傢壩和華傢口險工兩點一段位列其中。

“完成申遺河道保護及展示段工程,清理瞭遺產點段柴草雜物、生活垃圾,進行瞭維護、檢修及鋪設連鎮段、吳橋段堤頂磚路,進一步改善遺址及周邊環境。設立制作相關保護碑百餘個。”河北省文物局辦公室副主任孫晶昌告訴記者。

2014年6月11日,滄州博物館揭開面紗,三樓的《大運河北——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展》專題展賺足瞭遊客的目光。“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”,1700多平方米的展廳,通過運河沿線出土文物、展板、沙盤模型、場景復原和多媒體等方式,展現河北段大運河遺產以及衍生的文化。

看得見的展館和努力,河北完成瞭各遺產點段基礎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,滄州市編寫瞭《滄州大運河》文化叢書,邢臺市編撰瞭《邢臺運河風光》,邯鄲市編寫瞭《邯鄲運河碑刻》等。

目前,河北對列入遺產兩點一段,每月進行巡查,數據錄入,上傳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總平臺,並每年完成監測年報。對雄安新區白洋淀水系和大運河廢塑膠原料|廢塑膠原料處理的關系也在進一步考究。

中國大運河。 記者 胥文燕 攝

千年運河 流向未來

2018年2月28日,《中國大運河藍皮書》指出,目前,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及經濟區域社會發展存在一些問題,各界對大運河文化帶的內涵認識不足,大運河管理存在條塊分割狀況等問題。

“大運河流經的各縣市區經濟發展不平衡,運河環境整治效果差別大。”“大運河保護、利用工作涉及多個部門,在協調機制上仍有待加強。”“民眾對大運河保護的認識存在不足,部分運河沿線出現傾倒垃圾、在河堤上堆放柴草等現象。”河北的大運河保護已經進入深水區,如何再續輝煌,成為擺在河北以及全國人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。

2017年6月21日,北運河流域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專題座談會召開,提出大力開展北運河流域治理和管護工作。楊柳岸,曉風圓月。如今,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,北運河漸漸找回瞭昔日的影子。

2017年8月6日,紅廟村金門閘遺址,青龍灣減河碧波蕩漾,兩岸楊柳依依。一位村民正在忙著采摘直供北京的蔬菜。“利用好大運河是咱老百姓最期盼的,聽說國傢建設大運河文化帶,這不,咱們村裡也籌建運河花海項目,要發展生態旅遊呢。”這位村民自豪的說。館陶小鎮、大名府城……日前,河北多地立足大運河文化,發展鄉村遊、地域遊。

“在保護基礎上科學發展,才是大運河發出的千年呼喚和最終歸宿。”

2018年全國兩會上,全國政協委員、河北文化廳廳長張妹芝建議,應把實現大運河通水復航作為前置條件首先加以解決,同時,希望國傢層面加強統籌協調,建立形成長效、共治共享的水資源協調機制和水務交通管理機制。她建議組織開展大運河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建設,輻射帶動大運河沿線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。

2018年3月27日,北京市、天津市、河北省、山東省、河南省、江蘇省、安徽省網、浙江省八地網信辦齊聚北京,研究建立八省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協同聯動機制並發出《攜手共建“指尖上的大運河文化帶”》倡議。

河北美術館組織舉辦的河北美術傢大運河寫生采風活動現場,20餘名畫傢走訪運河沿線。

“這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,如何讓歷史的文化和當下的文化有一個承接點,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就要創作、宣傳。”2018年3月26日——3月31日,河北美術館組織舉辦的河北美術傢大運河寫生采風活動拉開序幕。看著“糯米漿拌灰土”鑄成的千年大壩,河北畫院副院長、國傢一級美術師張立農站在謝傢壩上感慨道。

運河流淌瞭兩千五百年的時光,如何再續輝煌,需要註入更多的思考。如今,我們站在瞭歷史的交匯點上,無論是鋼琴詩人郎朗擔任中國大運河杭州形象大使,歌劇舞劇《遇見大運河》在雅典、開羅的上演,還是正在籌建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,大運河作為中國以及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,從遠古流來,也將流在當代,流向未來。

(責編: 陳冰旭)

廢塑膠加工|廢塑膠處理工廠
arrow
arrow

    ykypp028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